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巧筑奇构话建筑(连载二)高台上的构筑

发布日期:2009-09-15|作者:楼震旦

□ 楼震旦

 

      不知读者想过没有,世界建筑史上为什么没有留下数量众多的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生活要素的棚屋和民居的记载,反而详细地记录为数不多又不实用的宫殿、神庙、高塔等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类型。比如历代《东阳县志》,详细记载的是县衙门里面的吴宁台、黉门前的孔庙和南山脚的南寺塔,这是什么缘故呢?美国文化史学家卡佐说:“在特定的时期和地方,有才能又有精力的人们都会各自建造大型永久的建筑来部分表现他们的文化。”如果说西方建筑史是一部以神庙、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的历史,那么中国建筑史便是一部以皇城、宫殿和礼制建筑为中心的历史。宫殿是天子住的,比如北京的明清故宫;坛庙是祭拜天地用的,比如北京的天坛、地坛,它们是体现天人关系的特殊建筑,要探索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首先便要到宫殿和坛庙。

      “美宫室,高台榭,以鸣得意”,这是古代历史学家对先秦宫殿的评语。美宫室是建筑在高台之上的,那么,什么是高台呢?在建筑文化初级阶段的商代和周代,几乎所有宫殿等高级建筑都是建在高台之上的。例如建在商朝都城朝歌内的高台就很多,1930年发掘时有50多座,最高的竟有30米。据河北易县的发掘,城郭北端中央,有一座长130——140米,高7.6米的巨大夯土台,这就是当年燕国宫城的所在地。还有一种台,是在高台建筑四周的挡土壁上再设木柱,然后向外扩张,构成围绕中心土台上的廊房建筑,远看就像从地面一直建到台顶的多重巨构,这种式样在秦汉时代很盛行,后来独立的高台逐渐变成了沿台筑屋,出现了回廊曲槛与殿阁楼台相结合的“合榭”建筑。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扫平六合,统一四海之后,营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规模空前的“覆压三百余里,不见天日”的杰构阿房宫,唐代诗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作了极为夸张的艺术描写。阿房宫是秦始皇渭水南岸朝宫的前殿,《史记》对阿房宫作了这样的描述:“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阁道是架空的道路,复道是上下两层的立体通道,犹如现代公路的上下立交桥。大殿前分列着十二个铜人,通高三丈,重二十四万斤,这是秦始皇收缴全国兵器熔化铸成的。为了防止有人带刀剑进宫谋刺,特别设计了磁石门,如有人带铁器入宫,就会被磁石吸住,就如现代上飞机前的检查通道,其用心之精巧,令人赞叹。还没有等到阿房宫竣工,刘邦、项羽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大火焚烧阿房宫达三个月之久。现在阿房宫只留下长方形夯土台一座,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宽约500米,残高7—8米,供后人凭吊。这种台和屋的结合,后人称为“土木”,造房子称“动土木”,大学里还专设土木工程系,盖源于此。

      到了魏晋之际,高台建筑已从夯土和土木结合,发展成完全用木构筑。《世说新语·巧云篇》就讲了一个魏明帝造凌云台的故事:“凌云台楼观极精巧,先称平终材,轻重当然,然后造物,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恒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木材持之,楼即便颓坏”。看来凌云台完全是一座木结构高台了,当时工匠对木结构性能已经“驾轻就熟”,对木材的自重、力的平衡已能作出正确的估计,使高台能像现在的摩天大楼一样随风摇摆而不倾倒。后来魏文帝登台害怕,胡乱加固,却使房子失去平衡而颓坏。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到处造寺建塔,木构高台技术被应用到高层的木塔建造中去。像被保存到今天称为世界第一高层木构建筑的山西应县木塔,就能使我们窥探到古代高台木结构技术的奥妙。       (作者为东阳市作协副主席)

开云在线开户/手机版/注册/下载/官网✦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