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QQ群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你所感受到的变化

发布日期:2008-11-24|作者:经营处 飞鱼

QQ群说第6季:

QQ群说,期待着与您互动,期待着您的精彩论说。

广宏QQ群:4667273,请求时,请附加说明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

本期话题主持人:每 文

本期话题:谈谈改革开放30年你所感受到的变化

    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30年的历史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无论你是否经历有30个年头,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你的生活无疑在渐渐发生变化,你感觉到你周围和你的生活的变化吗?请告诉我们你的亲身感受和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和见证这个伟大的历史变迁。

    服装的“记忆”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十年“文革”期间,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父母亲旧时照片上的装束都是那样的形象。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80年代:色彩缤纷时代的来临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90年代:从地摊货到专卖店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他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

    20世纪:是“寒流”也是“韩流”

    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哈韩族的主要服饰特征则是穿着肥大并伴有大窟窿的及地牛仔裤。这样的穿着搭配方式如寒流一般瞬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恰好叫“韩流”。

    21世纪:个性才是主流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办公室  星辰)

    从电话机到手机,我少年的梦想

    “十一”假期,带着儿子去杭州植物园,正值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嗅着满口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桂花香,笑着闹着的儿子要给他爸打电话分享他的快乐。我把自己的三星手机递给了他,看着他跟老爸说话时那红通通的兴奋的脸,看着周围情侣们依偎在开满金黄色桂花树下用各色各样的手机自拍,留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尘封已久的记忆在我面前一幕幕地划过。

    记得读小学时,父亲在部队带兵,我和哥哥跟着母亲住在一个小镇医院里。那时医院的宿舍门卫虽有一架公用拨号电话,但是由于父亲的部队电话不能随便使用,所以我们通信方式还是传统的鸿雁传书,只有特别紧急的时候才发电报。记得我和哥哥有事没事老在门房门口看着人家接打电话,心里充满了渴望,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打个电话给爸爸呢?爸爸也经常会给我们写信,每次看到妈妈收到信,再读完爸爸的来信心里会特别的开心,我小小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等我长大了,有钱了,我一定要先装一架电话机。

     渐渐地,我长大了,工作了,恋爱了……而这个一直在我心里缠绕的梦始终没有放弃。当时听说私人装电话手续方便起来了,我拿出自己工作后的一些私房钱,缠着妈妈先装一架电话,妈妈觉得这太浪费了,几千块钱的装机费,还有几十块钱一个月的费用可是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呀,但由于我和哥哥的坚持,妈妈还是很开明地同意装电话了。等了一个月后,电话机装好后,兴奋的我很想打个电话报喜,搞笑的是竟不知道往哪里打,最后还是打到了北江的乡政府,因为我的“他”在那儿上班。虽装了电话机,但我们平时用得很少,因为朋友、亲戚家都没装,妈妈后来为这事生了好久的气,现在想想真是笑死人了。

    电话风波后,又开始流行BB机,那个小小的“嘀嘀嘀”会传信息的小东西上市后,我毫不犹豫地托人买了一个。有了这个小东东,在上班时,有人想找我,打个传呼就行,我再也不用在公司门卫的叫喊声中急匆匆地跑去接电话了。

    再后来,大哥大开始流行,就是那种大大的,象现在无绳电话那么大的“大块头”,大小老板中很快流行起来,但昂贵的通话费用却使得我们工薪阶层轻易不敢问津,作为一件奢侈品,当时是身份的象征。我当时心里也特别羡慕,梦想着如果有一天也能握着“方砖”,随心所欲地接听电话就好了。

    接着,时代又开始更新换代了,两年后,手机逐步取代了BP机开始在通信市场占了主流,我的梦也更近了,虽然手机的价格也不菲,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买了一架诺基亚的黑白屏手机,我好欢喜啊!因为我的梦实现了。再接着,彩屏机开始流行了,我把自己的手机送给了老妈,又买了一款摩托罗拉的彩屏机。少年的梦让我对手机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当可以摄像的手机出现后,我又换了一款三星滑盖手机,因为它有强大的录像、拍照功能,以及MP3功能,呵呵,现在谁都能用上这样的手机,手机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了。

    “妈妈,你在傻笑什么呢?”儿子的叫声把我从回忆中唤醒过来,再看着周围,年轻的,年长的,都拿着手机在开心的谈着、笑着,我感叹,我们的祖国变化好大啊,小小的电话机的变迁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政策,我相信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的!(经营处  聿子)

电视机的变迁

    说到电视机现基本每户家里都有一台或几台彩色电视机,可在三十年前,就是黑白电视机也是“稀有物”。电视机的变迁从侧面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可从电视机的变迁领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看电视使我记忆犹新,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那年我在湖溪一中读高一,在毛主席逝世后的几天,湖溪广播转播台(当时是“金华地区7204办公室”,我们只知道此单位是“7204”)破开荒地把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放到一楼平台,面向大道,让附近群众和学生观看。因为院子内容不了这么多人,附近群众和学生只能站在道路上观看,尽管那时电视是黑白的,电视机画面小而雪花点很多,很不清晰,但为了看到北京和各地悼念毛主席的实况,长道上还是挤满了人。其实最后面的观众是根本看不清电视机图像的,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图像和听到声音。当时,大家都怀着悲痛的心情观,但除了悲痛还有好奇,那就是怎么能在这么小的屏幕上看到那么远的北京传来的图像和声音呢?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黑白电视机逐渐被彩色电视机取代,可彩色电视机当时是紧俏货,结婚的时候能有台彩色电视机是件令人羡慕的事。1986年我结婚,因彩色电视机紧俏,没有买到,我只好到杭州花800多元钱买了台乐峰牌GF-700S分体式双卡四波段立体声收录两用机,虽收录两用机有电脑选曲,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可结婚没有买到彩电还是蛮遗憾的。还好那几年我们单位有台彩电放在食堂播放,大家吃过晚饭后,有空就聚到食堂里看电视。可小孩子们想看动画片,大人们要看新闻什么的,意见不统一,有时还要争论一番。再以后几年,单位双职工家庭陆续购置了彩电,能在家里看电视了,自己想看什么节目就什么节目,但当时能买一台彩电也不是容易的事,是要勒紧裤腰带攒上几年才能买回来的。

    1990年9月22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亚运会,为了能在自己家里舒舒服服看亚运会赛况,我们夫妻俩在举办亚运会前几天,到东阳百货商场花了2580元买了台20英寸西湖牌遥控彩电。当时带有遥控功能的彩色电视机是很先进的,可过不了几年又落后了,90年代后电视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电视机品种和款式越来越多。2003年2月家里又购置了一台25英寸长虹平面彩色电视机。现彩色电视机品种和款式层出不穷,数码的、超薄的、背投的、液晶的、等离子的,大到家庭影院,小到掌上电视,功能越来越齐全,清晰度越来越好,使用越来越方便。

  如今买彩色电视机早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已悄然地走进了百姓家,数字电视正在普及中,老百姓的生活就像电视机一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电视机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办公室  杜钦浩)  

从我出生那一年说起

    我出生那一年,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改革的那一年。我妈说,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好运。当初我爸妈结婚的时候,家里就几件旧家具,屋里空荡荡的,唯一的电器,就是手电筒。

    那时候吃饭都困难。听我妈说,当时买什么都得票。什么粮票啊,油票啊,肉票啊等等。即使有票,还得有钱去买。在农村,当时农民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就靠到生产队挣几个工分,到年底分的粮食都不够一家人吃的。妈妈养了几只鸡,靠鸡下的蛋解决油盐问题。爸妈都是勤劳的人,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可就是挣不到钱,改善不了自己的生活。自从废除了人民公社,落实了承包到户,爸妈有了更大的干劲,第一年承包下来,家里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出售了多余的粮食,买回了当时大家都很羡慕的黑白电视机。慢慢的,我长大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一天天好起来了。每一年村里都会有新的变化。今年修了路,通上了汽车,明年又盖了新学校。我也到学校去上学了。一晃几年过去了,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离开了家。其间我爸承包了村里的桔山,我妈养了一大群鸡,家里的收入可是越来越好了。用我爸的话来说,那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每次回家,我都能感受到村里的变化,家里的变化,甚至每个人的变化。

    人们开始爱打扮了,村里的女人也都变得和城里人一样时髦了,男人们也不再邋里邋遢,也穿上了西装皮鞋,一个个有模有样了。有了钱,大家有了更高的追求。村里建了文化站,修了老年活动室,每年村里还组织村民去游玩呢。当然,我家的变化也很大,家里那台黑白电视机早就换成了彩色的,也盖了两层小洋楼,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时间到了2008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几件大事,汶川大地震和开奥运会。这两件事都考验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承受力,考验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世界满意的答案。这次我回家,我爸告诉了我一个重大的消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已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它。我爸很有信心的说,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富裕的日子,长着呐!(东阳分公司  东方不败)

我家的车

    三十年时间我们的祖国让世界刮目相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让我家“车的变迁”来看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哪些天翻地覆地的变化。

    小时候,自行车曾是我的乐园,坐在自行车前面的小凳子上,让爸爸载着我去乡下外婆家是我的最爱。我永远记得那辆“凤凰”自行车,那是我妈妈用几十张“华侨券”兑来的。那时候什么商品都紧张,肥皂、糖、油都是紧俏商品,有票者才有资格买,没票你有钱也买不到。而自行车算是那时的大件了,更紧俏了,所以我妈妈就托这个有香港亲戚、那个有台湾亲人的朋友凑起来的几十张华侨券到五交化公司里买来这辆“凤凰”。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宝马”一样。我记得这辆“凤凰”一直到我哥哥上高中了才退休,但退休后还在我小舅舅那儿的农村发挥余热呢。所以现在的孩子们应该无法想象我们那时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开心吧。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哥开始工作了,他的单位离我家有些远,我哥又是不个安份的家伙,他一直想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开始存钱,很快地他从店里骑回来一辆摩托车,让我们全家都惊奇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冲劲,因为那时候摩托车可是富裕的象征,只有富裕家庭才能买得起,而我哥却买了,我开心地坐在哥哥的摩托车上大街小巷地飞,让别人羡慕的眼光盯着我和哥哥。说到这里,小弟弟小妹妹们别笑,我说的都是真的,那时一辆小小的摩托车就能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太容易满足了。

    到了九十年代,私家车开始慢慢地流行起来,这时候我哥已是本地知名的大律师了。他买了一辆普通型的桑塔那,看着哥哥的新车,我们全家好兴奋,因为正是大年初几,公交车开工的很少,我们去乡下祭祖,拜年之类都得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去,又累又冷,碰到雨天真是麻烦得不得了。哥哥有了车后过年去乡下就不用再等公交车了。刚买车的那段时间,周末哥只要有空就会带我们去游山玩水,那时,我们游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周围邻居哪家有急事也会想到我哥的车,我哥不亦乐乎地帮他们,他的妹夫想玩车就借他的车去玩一下,过过车瘾。

    渐渐地出租车也多了起来,公交车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私家车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私人购车正成为生力军,一家几辆轿车也不是稀奇的事了。再来看看现在我们的家,老哥的花冠,我们的帕萨特,妹妹家的尼桑,哈,家家都成了有车族,车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了,车成了代步的工具,怎么样?看了我家的车的变迁,大家开心吗?没有改革开放哪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啊,没有改革开放,我家的车梦能实现吗?(经营处 飞鱼)

开云在线开户/手机版/注册/下载/官网✦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