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是房子》系列之一
编者按:有人说建筑就是房子,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还有人说建筑是对空间的立体解构,那么,建筑到底是什么呢?本期始,本刊将陆续刊发由我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建筑大师们,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所作的“建筑不是房子”系列讲座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讲堂,一起聆听他们关于建筑、房子、文化和艺术的精彩解读。敬请大家关注。
建筑不是房子
□ 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 王贵祥
关于中国建筑的现状,现在有很多很有特色的见解,我今天谈论的也是关于建筑的题目。前几天跟一位编导同志聊,说到建筑不是房子,随口那么一说,后来编导同志说这个说法很好,一下变成一个题目了。建筑不是房子,不是房子是什么?问题提出来了。但是既然提出来了,怎么解答,建筑是什么,什么是建筑?一般来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习惯上大家很自然的就把建筑和房子划等号,建筑是什么,房子是建筑,这是我们目前在中国普通的,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概念。
这就是让人联想到,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白马黑马,这是不是一种变化呢,古代有个哲学名词叫做白马非马,什么意思呢?表示的是一个特别的东西,白马并不能代表一般性马的概念,它是一个很抽象,覆盖面很广的概念,那么拿这个等同“建筑不是房子”,建筑和房子都是一般性的概念,房子谁见过,我见过砖房子,木房子,建筑业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所以说也是白马非马的问题,说到底什么是建筑这个概念,这是一个难题。学建筑的一上来就谈建筑,说来说去,糊里糊涂,建筑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我们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很多本来不是房子的东西,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
我们最熟悉的像天坛,它是房子吗,或者像我们历史上经常谈到的,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原始巨石阵,它不是房子,它确实是很伟大的,很重要的建筑。包括我们的万里长城,我们怎么说它是房子呢?此外,世纪坛、地坛,还有一个最经常谈论的跟建筑密切相关的东西,景观建筑,实际上就是园林,大规模的山水,自然地貌,这都可以纳入景观建筑。那么这个能说它是房子吗,比如我们的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个精华,还有承德避暑山庄,一种非常自然的山水。这些是我们建筑师最关心的问题,那么你能说它不是建筑,它首先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有一些小的环境,比如大家到江南园林不是看房子,江南住宅多了,但是人们为什么愿意到园林去散步?就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结合,这是一个园林环境,也是我们建筑师所创造的,建筑所需要追求的目标,还追求一种意境。你比如说苏州的拙政园,有一个亭子在水边,上面有一句引联:与谁同坐,明月、秋风、我,它创造了一种意境,在水边一个环境非常好的亭子里,与普通游人或者是文人坐在边上,他跟明月秋风作伴,跟树木山水环境作伴,这是一种意境,这个时候体现的也不是房子,恰恰体现了一种立体的山水画,或者这种物质化的诗,诗的意境。大家看《红楼梦》,里面有句话: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一种园林意境,那么这个是建筑环境的追求,或者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你能说是房子吗?它是一种艺术化的环境,也在建筑概念里面,这个都不能用房子解释的。
建筑这个词包括相关的词,建筑学、建筑师,在英文里在词尾上稍微有点变化,建筑跟建筑学是一个词,实际上一般的人来说,没有接触过建筑学,或者我们非建筑专业的人,这个词用得不太恰当,大家想一想,建筑就是房子,建筑等于房子,建筑学等于造房子的学问,建筑师是什么呢,是设计房子的工程师,这个概念是再大众化不过了,这里头有一些问题我们解释不了,我们的桥梁、我们的水利设施、大坝,包括我们的工业设施,恰恰建筑师都不太会做,那么这个是我们土木工程师的事情,是彼此不可分离的重要的伙伴,但是专业里还是非常明确的,建筑师确实做不了大坝,做不了支架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本身也不是房子,它是大型的工程设施。
城市规划中我们关心的是城市,一个城市的完整的形体,局部城市的设计,城市环境,我们的园林建筑师,给人们带来优雅的舒适的环境。我们建造的建筑物也许是个房子,也许不是个房子,可能是个纪念碑,或者是标志性的建筑,比如象电视塔之类的,它要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可能有室内,室内有好的环境,好的光好的声,如果室外要引进绿化,要有植物,甚至引进声响,水声、瀑布。
建筑师更多的关心不是房子怎么盖,他关心与房子一系列的环境要素,这个时候他们是以建筑师的形式出现的。但真正建筑师的概念还是很广泛的,包括规划师景观建筑师,一般的建筑师,都可以纳入建筑师的概念。
那么“建筑”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它是从日语里沿用来的,建和筑独立用的时候都是一个工程的过程,铸造、营筑、建、建造,都是盖房子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词叫“营造”,它不叫建筑,建筑是现代的概念,营造这个词对应于宫室,宫室是一个对象,营造是一个过程。所以营造在古代是有广泛意义的,跟建筑关联的词,比如说,营造房屋,营造宫室,营造寺庙,营造园林,营造城池,都可以用营造。这个跟建筑是非常关联的。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建筑著作,11世纪的建筑著作,就叫《营造法式》,就是建筑的技术规范。营造法式,后来产生了一个学科,中国营造学社,都是这个营造,因为在我们50年代以前这个词还是非常通用的词,一般的建筑公司,我们现在叫建筑公司,以前还有很多东西比较喜欢用传统,建筑公司叫营造厂,清华大学建筑系,叫营建系。营是什么,就是经营,这时候建筑师的概念不是盖房子的概念,是一个经营创造一个环境的概念。
在希腊人眼里,建筑不能等于房子,基督教跟希腊文化不一样,比较后来的文化,当然是吸收的文化。基督教最神圣的是什么,是上帝,但是上帝是创造世界的建筑师,宇宙的建筑师,那么这个时候建筑师是一个创造者,在基督教的概念,上帝是创造者,他创造了世界万物。作为建筑师的概念就是创造者的概念,建筑就是创造的概念,任何的科技都是创造,在古代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时候,建筑的技术含量比较多一点,同时还有艺术的成分,还有社会学的成分,那么在这个时候,建筑师就是一个创造者。
当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建筑是什么,一般我们接触的建筑比较多的就是艺术,实际上在西方学者的分类之间,建筑确实归为艺术,放在各大要素之首,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西方艺术史里头,没有哪本艺术史不谈建筑,当然在中国,把建筑归在美术史里,这个跟中国人传统上的建筑纳入宫室这样一个概念可能还有点关系,但是从世界的范围来说,建筑实际上它有它艺术方面的特征。
希腊人把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这是类比艺术的方式,实际上中国人也有类似的,中国人谈论公园往往用什么比喻呢,就说这是立体的山水画,实际上我们的园林就是立体画,而且参与园林的很多人本人是画家。作为艺术来说,首先是一种造型艺术,有一个形式美的问题,就像所有的艺术作品,像绘画、雕刻,都有比例问题,建筑不能没有比例,建筑比例适度是关键的问题。一个建筑看上去不能是感觉非常错乱的,有音乐的韵律感,色彩上的协调,这几年随着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感觉色彩好多了。还有对比的问题,有协调的问题,有对称的问题,都是一般的艺术造型概念,在建筑里都是不可或缺。
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提高了,都做室内设计,这就是建筑艺术,大家都在追求这个东西。当然有些建筑物没有房屋功能,比如说纪念碑,比如说佛教的庙宇塔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房子,这个也可以纳入建筑。
像天宁寺塔的檐,梁思成先生说,整个天宁寺好象一首音乐,收的高度跟出檐创造一种音乐美,实际上是非常美的,恰好符合一种黄金比,因为古代讲究方圆,这就是一种音乐美。宋代建筑特别注意音乐美。庭院的宽度,建筑的长度,柱子的高度,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后来一个搞宋代音乐的人说,宋代音乐里也有这种比例,就是大家都在自然中间寻找这个比例关系的时候,一旦跟艺术接轨,就是相通的东西,它可以用于音乐也可以用于建筑。不是个简单的房子,即使是作为房子的时候,透视出来的是艺术的美,风格问题。只有艺术才有风格,我们很少说水坝有风格,或者说这个桥梁有风格,桥梁更接近建筑一些,有些东西是没法谈什么风格,但是跟艺术有联系的都有风格问题,而且几乎不可分离的。
比如说我们艺术的雕刻,希腊雕刻,罗马雕刻,这都是雕刻艺术里最精华的东西。我们再说中世纪,哥特艺术,绘画上的那种画,但是哥特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是建筑,建筑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紧接着哥特式的文艺复兴,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东西,文艺复兴首先是艺术的复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绘画、雕刻。但是文艺复兴的大作品首先是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建筑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文艺史上的大艺术家也是大建筑家。比如达芬奇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我们都知道他《最后的晚餐》,知道他的《蒙娜丽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建筑师,他还是解剖家机械师,它也是建筑师。
我们往后追,巴洛克建筑巴洛克艺术。比如说20世纪初有艺术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那么建筑上也有现代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才有主义,你要作为纯技术的东西,就不一定这样,那么这个跟文化跟艺术没关联了。
像现在经常谈,后现代思潮,后现代艺术,后现代的雕刻,后现代的绘画,后现代摄影,后现代建筑。建筑和艺术,总是分不开的,所以建筑始终跟艺术流派息息相关,这一点就说明建筑不是简单的房子。简单的房子只要能遮风避雨,首先关注的是房子的实体,建筑不是关心实体,建筑更重要的不是那个柱子,那个墙,那个屋顶,更重要的是空间。
这点看来还不是说现代建筑师的创造,因为过去的建筑,我们知道,19世纪以前的建筑师关注点都是立面,墙上的装饰、屋顶的檐口,一个个非常古板的房间,这时的建筑好像是一个经过非常精细的装饰,但是封闭的盒子。到了20世纪这个建筑观念太陈旧了,现代的建筑真正体验它是游动,在里面走动,变化,恰恰这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欧洲传统建筑的差别。西方人借用了我们中国的哲学家的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有个非常著名的话,大意是这个泥做的坛子,要那泥做起来,这个坛子外形不要紧,真正用的就是里头那个空的东西,房子要有窗、要有门,但是真正有用的是房子里面空的东西,建筑的真理在你们那儿,你们老子那儿很早就说了,建筑它真正的本身是空间。
在山上有一个亭子,或者伸到水里有个平台,平台四面有通透的亭子,四面通透的榭,有些是完全封闭的,有些就是一面临水的榭,四面临水的亭子,或者廊子一边靠墙一面就临向水面,忽然廊子折一下,透出几根竹子,这个都是空间的创造,步移景易,这个中国园林的手法,小中见大,因借的关系,借景的关系,都是空间的概念,至少在明代就非常成熟了。现代建筑忽然发现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非常深厚,包括绘画,梁思成先生举了个非常好的例子,西洋画就跟西洋镜子一样,站在一个角度欣赏,它是个透视的,在中国绘画很难一眼看到,那么中国绘画那个多点透视,《万里江山图》,《乾隆南巡图》,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直画到前门大街,一直往下延到江南的水乡,包括《清明上河图》,空间在不停的转换,欧洲的绘画是表达不出来的,我们的传统建筑你得站在一个距离看,欧洲最伟大的建筑,文艺复兴的大教堂是了不得的,进入大厅你基本上看到了,当然它有地下层,外形和里面是统一的,但中国建筑很难看出来,侯门深似海,或者叫庭院深深深几许。那么你进入中国建筑就看到一个山水画一样,大家去过故宫很多次,但你没去过的地方你也不知道,乾隆花园是怎么回事?它是一个完整的山水画,完整的画卷,这里就有空间的问题。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子的概念,中国建筑有中国建筑的空间,欧洲人也有欧洲人的建筑空间,这个空间使欧洲创立了精品,比如说我们大家最爱去的,意大利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广场,拿破仑说是欧洲的小客厅。佛罗伦萨伟大的建筑,穹顶非常大,百花大教堂非常漂亮,艺术广场非常好,那是中世纪的艺术精品,恰恰广场本身,它那种不规则的,跟周围的空间穿插同时还有大量的露天雕塑,它有意识创造的一条街道,那个透视感觉是绘画中感觉到的新的东西,文艺复兴的时候,人们发现透视非常好,谁都用,达芬奇他用来创造一个《最后的晚餐》,完全是透视的,然后建筑师拿来创造成一个广场,包括圣马克广场也是,带有透视感的。
但是它用的建筑不是房子,用的是房间,用在广场和街道的空间,所以这样来看,建筑是文化,空间也是文化,那你比如说我们去柬埔寨,柬埔寨的吴哥窟,它不是房子,没有任何功能,它是一个很有象征性的建筑物,同时它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我们去印度尼西亚,印尼的婆罗浮图,9世纪非常大的佛教建筑,它也不是房子,但是它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佛教的建筑物,有很强的象征性,非常浓厚的佛教建筑空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印度的佛教建筑跟尼泊尔的,跟缅甸,跟泰国的,跟中国的截然不同,跟日本的、朝鲜的都不一样。我们看日本的建筑物,非常强烈的民族的文化内涵,日本的塔就跟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塔每个时代都有差别,唐的塔非常的雄伟,质朴,宋塔就比较柔弱,纤秀,又到了元代的喇嘛塔又不一样,它带有一点外来的因素,受藏族佛教的影响,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如果只当做一个房子,那么这些差异就没有意义,那么恰恰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那么它就能表征一种民族的感情,或者一个民族的集体的无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一种集体的文化的积淀,这个时候它就不是房子了,它就能传载某种信息。
中国古代有句这样的话: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就是一个纯功能性的东西,拿来用就是了,粮仓是器,一堵墙也是器,但是一旦它负载有文化的信息,民族传统的感情色彩,或者是民族的内涵在里头,它就不只是器了,它传达一种信息,比如说婆罗浮图,你能简单地说它是器吗?天坛,每个人在天坛都感到一种中国文化的一种崇高、伟大,特别是在更早时,周围看不到建筑时,站在天坛上,一个人,那个感觉是非常空灵通透的,一种超凡出世,这个时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器所能解释得了的。
园林也是一样,传统中国园林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空间艺术,同样是园林,如果说我们从器的角度讲,我们不说房子了,因为房子的概念覆盖不了建筑了,那么园林它不是房子,它仍然是个建筑,一个物质化的东西,既然是功能性的东西,我只要有山有水就是园林了,干吗要有文化的差异呢。那么恰恰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欧洲园林差别很大,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的山水和真山真水一个非常生动自然的树木,包括这种园林里头有竹子、曲桥、山石,甚至有一些鹿鸣、鹤鸣,鸳鸯这种动物,雨打芭蕉、风吹竹子,这种因素全部纳入到园林景观里来。所以诗人在园林里感受的不是一个房子,或者是树或者是植物,感受到的是由这种秋风吹,或者是四季阴晴,非常有诗意,有意境,就是文化的内涵,一种中国人跟自然息息相关,人和自然相互共存的感觉,一种意境。黑格尔不喜欢中国园林,因为中国园林太自然了,在欧洲人眼里,必须是经过人驯化的才美,那就必须把树修剪得非常人工化,水池是非常圆的几何的形,地毯式花木好像刺绣出来的感觉,中国人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园林几乎所有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但是看不出人雕琢的痕迹。
我们《园冶》里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叫: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就是我虽然是人创造的,但是它好像天然的一样,它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效果。中国人所创造的环境都是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一种环境。中国的住宅,四合院,无论怎么讲,它是一个传统中国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中国人在建筑这样一个环境创造上的价值取向,人离不开自然,中国人的一种空间的取向,也有文化问题。既然是个文化,对待建筑就要慎重,我们现在没有力量去改善它的环境,至少要保存它。将来有条件了慢慢去改善它完善它,让它更适合居住,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它抹去,它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再出现的。去年浙江定海要拆了一批房子,拆了就没了,太可惜了,既然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记忆,就不要轻易抹去。那么我们北京也好,中国很多古城古村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中国人的记忆。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但我们的后人什么都看不到了。这个记忆不能抹去,忘记是一种健忘症,老年痴呆症。我们建筑师不仅要设计诸如城市、房屋、广场、地景、园林等等具体的建筑空间和实体,而且我们建筑师要为社会思考,要为历史思考,要为环境思考,要为未来思考。建筑跟人的文化、环境、人的潜意识,跟人的行为方式,跟社会生活,几乎没有一样是关联的,跟人的未来,
面临如此广泛而复杂的这样一个目标和任务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说建筑不是房子,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括城市、地景和建筑物本身的,也包括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一个综合体。 (文字根据视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