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对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的粗浅理解和解读

发布日期:2008-07-09|作者:浦 园

□ 浦 园

      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继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直言不讳地讲:“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正确理解和解读温总理对我国今年经济运行格局的判断和提醒,对于我们认清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正确规划企业的发展与拓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收缩阶段

      1956年我国的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国经济运行的波动就从未停止过,并且,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相当明显。据我国有关专门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专家研究表明,纵观1956年后中国的经济运行增长率最高的波峰年分别是1958年(21.3%)、1964年(18.3%),1970年(19.4%)、1978年(11.7%)、1984年(15.2%)、1992年(14.2%)和2007年(11.4%)。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波谷年分别是1961年(-27.3%)、1967年(-5.7%)、1976年(-1.6%)、1981年(5.2%)、1990年(3.8%)和1999年(7.6%)。如果依据波峰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58年到2007年的49年间,总共经历了6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8.1年,若依据波谷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61年到1999年的38年间,也已经历了5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7.6年。这就是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是7-8年。由此可见,虽然经济制度不同,周期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但仅就周期长度而言,这与米格拉周期理论提出的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的时间特征已经相当吻合。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植根于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普遍现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凡已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都未能消灭或熨平经济周期,只是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经济周期具有不同的特征而已。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一系列助推经济增长的政策,以及中国经济逐步溶入世界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潮流,我国经济延续了长期增长的路径。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78年我国的GDP为3645.2亿元,2007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为54159.11亿元,29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75%。2007年,我国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1.4%。从我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如果把9.5%的增长率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那么2007年我国的经济已经存在着两个百分点的GDP正缺口,(即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缺口越大,经济越热)。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的经济已经表现为过热,并且,我国经济目前正运行在本轮周期的波峰附近。依据经济运行周期的规律,当经济在波峰附近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向下调整,进入收缩阶段。按照经济运行的要素看,只要部分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出现短缺,就会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我国从1958年至今的50年经济运行实践表明,经济过热并不总是表现为总需求全面大于总供给,大多数场合,经济过热都是以瓶颈要素或瓶颈产业的出现为特征的。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伴随和支撑着这种运行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过去我们常常自诩为“地大物博”,而现在的现实是已经被众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素如水、电、煤、石油等资源因素所制约。再由于我国经济规模急剧扩大,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比过去多消耗几倍的资源,在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的同时,甚至已出现劳动资源结构性短缺,这对一个拥有丰富劳动资源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少见的。正是基于我国经济过热现状的判断和认识,为控制过热加剧,今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出台了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政策的收缩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因此,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收缩作用很可能会在2008年更为明显。再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自2002年复苏以来,已持续增长6年的时间,2007年,GDP增长率高达3.9%。从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各种指数和美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美国经济已近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峰,2008年处于掉头向下的趋势。(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或最迟在2010年将跌入本轮周期的谷底。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美国经济的疲软,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而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始于2006年春季逐步显现的美国次贷危机,其蝴蝶效应远比人们预想的严重。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多米诺骨牌式地相继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股市剧烈震荡,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2007年8月起这场危机风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此次发生的次贷危机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深重的一次危机,已经对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和金融系统造成重创。美国次贷危机最直接受冲击影响的是美国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将面临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同时还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再者,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这些投资基金必将受到重创。

      为了降低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布什政府采取了多次降息、减税、注资等措施,特别是现在正在实施的退税计划,美国试图通过“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用退税来促进消费和投资,这次退税大约有1.3亿美国家庭享受到退税,美国政府将为每个单身的纳税人提供600美元的退税,为已婚夫妇全家退税1200美元,而每个孩子还可得到300美元,该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总额将达到1680亿美元。这些钱旨在帮助美国人减轻汽油和食品等商品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将提振美国经济,有助于改变美国经济放缓的局面。

      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美国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和计划来化解危机,力促经济的振兴。按照美国财长保尔森预计美国经济今年晚些时候将加速,退税支票能立刻助其走出困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信贷危机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从今年3月初美国请求领取失业金人数减少,3月批发库存月率下降0.1%看,美国经济似已露好转迹象,近期,美国众议院又通过建立3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保险基金,并向房屋所有者再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助,这些措施旨在减缓美国房价的下跌和提振经济的活跃。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见。虽然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很少涉足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产品,使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应引起高度警惕的是间接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美国居民财富水平下降导致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购买需求下降;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上升;国际资本流动波动性加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美元贬值对中国自1993年以来出现的持续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双顺差积累的庞大外汇储备资产的影响;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对我国政府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货膨胀的措施形成制肘等等。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降低这些次生间接不良影响,已促使我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来克服和防范次贷危机在我国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我们知道,美国次贷危机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是银行业。而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购房者,其建房、购房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的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在过多地注重其收益时,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也会出现问题,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就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就会使商业银行的坏帐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虽然我国自住性购房和改善性购房的刚性需求仍呈上升趋势,但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小视。深圳投资房市者大量被套,上海购房者毁约,武汉等一些地方房价降价促销等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超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虽然“拐点论”还在喋喋争论,但国家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信息,至4月底,全国空置商品房达12464万平方米,1-4月份现房销售面积34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9%,增幅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期房销售面积102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增幅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而一季度建筑安装工程价格同比上涨12.4%。其中,材料费价格上涨13.7%,人工费价格上涨13.5%。这些价格的上涨,很大部分要依靠建筑企业本身在施工过程中自行消化。建筑施工行业在无序竞争下实行清单报价最低价中标状况下,经营风险加大,行业利润十分微薄,加之保证金、垫资等等更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困难。而国家压缩贷款规模,更使建筑业企业持续经营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已经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今天,我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因此,防止和避免中国房地产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实为中央政府的首要之责。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程度,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加以判断,但由于美国以及欧美等国受次贷影响经济放缓,进口需求降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已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致使我国一些出口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前几天报道的浙江平湖市一家箱包企业因美国企业破产导致1500万元货款损失的消息,以及金华等地为数不少的企业被美国企业占用信用,占用资金,转嫁次贷危机,造成我方企业货款不能及时收回甚至无法收回的窘境,足可引起我们对次贷危机滞后延伸影响保持高度的警觉。

      三、采取的政策措施积极效应已显现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危害的蔓延和显现,我国政府审时度势迅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减少和防止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正常健康运行的影响。中国政府适时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采取了宏观调控,从紧货币政策、贷款由比例控制改为规模控制、增加农产品补贴、提高职工工资、促进消费等一系列政策。虽然我国经济已逐步迈入市场经济时代,更多地溶入了世界经济潮流,我国经济已运行到波峰进入收缩阶段,但上述政策的积极作用已开始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对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工业企业利润、海关进出口、货币供应M2、消费品零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收入等十个构成指标统计发布的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13.3(100为理想水平),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区”。一、二月份预警指数为117.3。从中可见三月份预警指数有所回落。绿灯区的预警指数显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正常。4月份该指数为110.7,又低于三月份,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8个月亮起“黄灯”。

      面对全球“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风险,我国政府还倾全力防止通货膨胀,力避经济大起大落。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困难很多,尤其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他告戒各级政府官员要有忧患意识。在四月份CPI同比涨8.5%数据公布后,央行迅即宣布,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调至百分之十六点五。6月7日,央行又一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使其达到了百分之十七点五的历史高位,创一九八五年以来的新高。这也是央行在本年度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见我国面临物价由结构性上胀变为全面通胀的压力是很严峻的。今年以来CPI的高位运行,既与上年同期的低基数有关,又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有关。针对国际油价高企,国家还对进口成品油实行了增值税全额先征后返政策;电力企业受制煤电价格失衡而导致亏损,但国家仍维持现阶段基本保持稳定。这些举措,虽会在短期内扭曲市场价格,但却可稳定价格上涨预期,为增加供给赢得时间。种种迹象表明,尽管调控拿捏难度颇大,但中央政府的诸多措施和努力,还是对稳定物价起到了极大的抑制调节作用,为持续惯性冲动过快增长的中国经济降了温。尽管雪灾、地震等等重大自然灾害加大了调控的难度,尽管国外欧洲等国家的通胀亦有上升趋势,亚洲国家普遍存在通胀问题,特别是近期爆发的越南经济危机,但内生动力决定我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中国经济大起大落也是可以避免的。

      四、面对困难种种,企业应有应对之策种种

      国际的形势,国内的多种不确定因素,都给我们企业以直接的警醒。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立永远的危机意识,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困难中谋求企业之树长青。

      (一) 深刻认清竞争形势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巨大蝴蝶效应,使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不断恶化的局面,同时由于防止次贷危机在国内的不良的影响,国家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政策上都作了相应的调整,致使企业面对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目前面对至少以下诸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原材料大幅涨价,材料成本和能耗占比急剧上升;二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价格降低,压迫利润空间;三是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用工环境日益趋紧;四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企业出口困难或利润下降;五是出口退税率降低,一些出口型企业生存面临困难;六是贷款利率上调,企业财务费用大幅增加;七是竞争的全球化,企业产品创新的压力增大;八是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这些紧约束条件下,机遇与风险并存。特别是要素成本推动的压力集中显现,用工环境的急剧变化将给一些没有准备好的企业致命的一击。可以预见,在竞争充分的行业里,残酷的洗牌将不可避免。那些一味依靠营销制胜、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喜好低价恶性竞争以及对劳动者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 积极调整竞争策略

      面对困难,一味抱怨环境的恶化显然无济于事,等待环境的改变肯定被动。企业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变化,积极调整竞争策略,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仰赖性的思维定势和策略。首先,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特别是一些充分竞争的企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应积极摆脱以营销制胜而代之以产品和服务至上的策略。只有产品、服务以及其他企业价值(社会责任等)上乘,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拥有很好的市场美誉度。其次,由于各种资源日益紧缺,应该摒弃过去的粗放扩张策略,而采取精益发展策略,力图以更少的投入,追求更大的产出。第三,放下低价竞争这把双刃剑,积极思考和规划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只有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走得更强更远。第四,特别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彻底改变过去一些无视劳动者价值和尊严的人力资源政策,把劳动者视为企业的财富,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 积极构建新的竞争力

      企业要在未来竞争中获胜,就必须通过持续改善和革新现有的管理、生产、销售、服务的组织方式,不断减少材料、现金和设备等资源性投入,收获更高的有效产出。一般地说,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来构建企业新的竞争力:

      首先,是构建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力争做行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先行者。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领导坚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逐步培育企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

      其次是构建供应链方面的竞争力。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参与竞争的不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企业上下游供应链,过去那种简单转移成本压力给上游供应商的做法已受到现实的挑战,现代企业领导应拥有双赢的思维,并在实践中兑现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承诺,使企业的产品、服务乃至价格等都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第三是构建高效精益管理,内部消化成本压力很强的竞争力。通过全体员工参与的改善努力,不断消除组织管理和生产施工组织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损耗,实现超越对手的低成本;优化管理流程和生产施工流程,生产制造出稳定可靠的优质产品;建立保障有效的对应机制,能够应付市场变化和突发性事件,实现对合同的有效、按期履约。

      面对“最困难的一年”和企业今后的持续发展课题,迫切需要企业构建起多方面的竞争力。而构建成功的关键,是需要企业通过持续的改善革新,发掘员工的智慧,为员工能力的施展和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营造和保持企业管理人才和员工的上进冲动和竞争态势。      顺利时,企业要加快发展;逆境困难时,企业更应该充满信心,冷静分析,科学决策,敏锐反应。跨越屏障和困难,前面必是企业新辉煌的曙光。                                                     (作者为安徽泽地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开云在线开户/手机版/注册/下载/官网✦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